“南轅北轍”的故事出自《戰(zhàn)國策》,有位夫子備了很多物品,欲前往南方楚國,便向路人問路,路人答:“此路非往楚國。”夫子說:“我的馬很壯,沒關(guān)系。”路人又再強調(diào)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,夫子依然固執(zhí)地說:“我的車很堅固。”路人只好嘆息地說:“這不是往楚國的方向啊!”夫子說:“我的馬夫善于駕車。”這幾個條件越是好,就離楚國越遠了。方向錯誤,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。
但凡做事,我們都應(yīng)該仔細想想做這項工作的重點是什么,希望藉此得到什么結(jié)果,以及這樣做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結(jié)果。無論做什么事,只有先看準方向,才能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有利條件;如果方向錯了,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。
選擇了眼前的工作,只是在職業(yè)生涯中邁出了第一步,接下來的路向哪里走,怎么走,才是關(guān)鍵。否則,依然會出現(xiàn)“南轅北轍”的問題。就像故事中的夫子,他的態(tài)度是沒問題的,但僅僅有態(tài)度是遠遠不夠的。夫子的確想要去楚國,這是方向的選擇。但在行進過程中,因為客觀原因極有可能出現(xiàn)偏差。
首先是制度。公司的制度勾勒出了一個框架,也可以理解為一條正確的路線,沿著這條路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(xiàn)“南轅北轍”的現(xiàn)象。但制度如果想要嚴格執(zhí)行,除了自我約束以外,合理的監(jiān)管更是重中之重。如,夫子打算去楚國,其實有很多條路都可以最終達到楚國,那么他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楚國,也可以以最慢的速度達到,而兩者之間的時間段,實際上并沒有跳出制度的框架。這時,就要有合理的監(jiān)管,讓夫子走的路始終是最合理的、風險最小的。這是尺度的學問,也是必須要掌握的學問。比如公司的流程,公司的審計等就是一個很好的監(jiān)督。
同時,“一套論語治天下”是不可能實現(xiàn)的,所以需要所有公司員工共同維護制度,完善制度需要合理化建議。通過不斷完善制度、流程等使之更加適應(yīng)當今時代的發(fā)展,始終保持最正確的方向。
其次是虛心。社會上有句俗語:“做得越多,錯得越多”,這句話非常有哲學價值。反過來理解是:“不做,不錯”。但是,我們不可能什么也不做。比如,我們辦公室的工作,部門本身工作就復雜多變,在加上臨時性工作,往往不能事先做出一個完善的工作計劃,然后按部就班地執(zhí)行。這時候要想做好,當我們忙碌的時候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。正如故事中的夫子實際上也被路人所一直糾正錯誤,但他卻堅持自己的觀點,從而在錯誤的道路上,越走越遠。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,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(yōu)點,找他人的缺點;或者只看自己的優(yōu)點和他人的缺點,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(yōu)點;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。要認清自己,認清事實,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煟?/div>
最后,光是忙碌是不夠的。問題在于:我們到底在忙些什么?這也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一點,夫子找了最好的車、最強壯的馬、最好的車夫,可是他卻無法達到楚國。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,做正確的事,未必能擁有一個正確的結(jié)果。我們在忙碌的工作中更要注意這一點,我們做這些事情,到底為了什么?
真正正確的做事,一定是沿著正確的道路,用正確的方法,達到我們想要的結(jié)果。故事中的夫子是要達到楚國。而我們則為了更好的后勤保障,達成部門制定工作計劃,以及我們自己與公司愿景相一致的職業(yè)生涯。(陽光王子 穆春宇)